学校首页

徐晨阳:抓好职业本科课程“抽水添金”的着力点

  • 2024.05.10
  • 本科职教

抓好职业本科课程“抽水添金”的着力点

徐晨阳

“水课”一词最早产生于高校师生对大学课程评价的戏语。2018年教育部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把“水课”转变为有深度、有难度和有挑战度的“金课”;同年8月发布系列文件明确了淘汰“水课”、打造“金课”的具体要求;11月吴岩副部长在“中国大学教学论坛”上进一步阐释“水课”就是低阶性、陈旧性的课,是教师不用心上的课;而“金课”则是具备“两性一度”,即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课程。显然,“金课”与“水课”在普通本科领域成为热词。随着职业本科试点的深入,国家对高职本科课程同样提出建设“金课”的要求。为此,有必要理清从“水课”到“金课”建设的概念发展中,职业本科课程建设理念的变化。

一是识别职业本科课程的“水”与“金”

吴岩在谈职业教育发展时,指出要通过产教融合、共同建设,把课程变成“金课”。有学者首次在文献中描述“水课”是质量不高的课程总称(陆国栋,2018);不论公共课还是专业课,都存在“含水量”和“含金量”,当课程教学“含水量”达到一定程度,挤兑了“含金量”,则称之为“水课”;反之,则为“金课”(王珊,2023)。经梳理不难看出,“金课”与“水课”的表述,是对大学课程质量的现象审视、政策隐喻和学术具象。“水课”与“金课”是评价课程质量的两极概念,一门课程含“水”还是含“金”,是对课程建设各要素投入程度的表述。相对于国家级或省级“精品课程”的精准量化、少量评比而言,“金课”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和评价等方面,更加强调课程建设的动态性、长期性、自觉性、广泛性。

“金课”除了以上基本属性外,还应考虑在职业本科领域元素的增加。一是课程设计的职业性。《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强调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其根本目的是使受教育者具备从事某种职业或实现职业发展所需要的职业素质和能力。职业本科课程应以市场为导向,以岗位要求为标准设计课程。二是课程内容的技能性。职业教育强调对学习者岗位技能的培养,课程内容应坚持“能力本位”,使其快速适应工作环境。三是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要“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职业本科课程应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加强学习者在工作场所中的实践。

二是明确职业本科课程的“水”从哪里来

从现实角度看,政府对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支持力度虽较大,但行业企业的参与度较低,导致学校缺乏对接企业先进技术和产业发展的课程资源,课程开发难度大,职业本科课程设置只能简单地沿袭原有的专科课程或借鉴普通本科课程。从学校层面来看,部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结构设置不合理,存在前置课程与后置课程衔接不够、“因师设课”等现象;再如专业课程未设置完善的课程标准,教学管理层对课堂教学的前置课程和后置课程难以系统把握,评价无从下手。从教师层面来看,教师在课程实施环节投入不足,导致教学方法不得当,教学内容陈旧。教师能力不及,不知道如何把知识点、技能点融入到具体的工作情景,体现职教特色。另外,教师本身对“金课”建设的认知不足,缺乏政策敏感度。从学生层面来看,学生认知有限,当课堂获得感低或认为课程需求与现实不符时,也会认为是“水课”。

三是把握职业本科课程的“金”从何处添

课程标准是“金课”建设的基础。教学管理层应根据“金课”的基本属性和职业特性,做好前期调研,针对企业岗位需求,编制对应的课程标准。课程内容是“金课”建设的核心。“职教二十条”细化明确了“三个对接”: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各教学单位应按照“工作岗位(群)”需求,明确课程学习重点内容和所需解决的核心问题,体现课程内容的职业性和技能性。教师是“金课”质量的责任主体。学校应加强制度激励,鼓励教师强化对职业教育课程的研究。教师自身应具备先进的职教理念,扎根课程实践,加强职业教育课程理论的学习,了解与课程相关的行业企业动态,不断更新课程内容。

总之,“金课”建设是对职业本科课程质量的再审视,是对原有“水课”的治理与规范,需要长期坚持。

Baidu
taptap点点亚洲体育